临淄区实验中学 李慧 2012年7月30日 11:03
“合作学习”更利于实现当下的“目标”
听了专家对“目标”的详解,感慨万千啊。近年,我校也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并且为适应大班额教学,创新的提出了“四四四”小组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探索,我有了自己些许的心得和体会。
1.分组,必须合理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各项能力、性格差异等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分组。
合作小组的人数,我根据大班教学的实际,我进行了4人一小组,16人一大组的分组。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具体分组人员建议:将全班学生先按照学习成绩排好序,做好编号以便分组时利用。然后按照“逛麻线”(不知道guang是不是这个字,哈哈,表意就行了)从教室第一排开始往后排序。这样就可以初步形成班级内的四个大组,当然这样坚决不能作为最终分组。因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性格差异、对数学的学习能力是有区别的,有必要进行微调。主要是针对大组内进行微调,必要时可以大组之间的部分学生调动。在此过程中,要将大组内的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并且这四个学习小组的数学学习水平相对较为均衡,当然,这个均衡不但包括考试的结果,更要包括学习能力。比如说学习数学较强的学生可以给他找一个数学学习起来较为费劲的学生,便于后续的合作学习。
分组的编号:可将每个大组从第一小组开始按照1——16顺序编号。当然,四个大组的号与学习数学的水平、能力尽可能的要均衡,以便老师上课时提问、学生之间的竞争。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有些学生在交流时根本就不发言,帮教时也不愿给一些学生讲,没一点积极性。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可通过编号解决。给最差的那位同学号尽可能靠前,比如在第一小组为1号,依次往上,一组内最好的为4号。这样便于照顾1号同学的自尊心。在具体的“生生”合作学习中,规定只要是需要四人合作的学习过程中,4号教2号,3号教1号。而展示合作成果时尽可能由2号或1号发言,叫几号发言由教师把握。或许这样能更好的实现学习小组内的帮教帮练。
这样分组,教师肯定很费力、费时,但是或许会有较为理想的结果。建议教师在提问时不要叫号,那样对学生不太尊重啊。
2.分工,为了合作
没有规则、没有分工的合作学习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合作难以见效,教师难以驾驭,活动难以正常进行。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比如说:根据学生的特点,可以按编号将小组中内分为讲解员、记录员、辅导员、听讲员,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更加有效合作。
当各小组展示成果时,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同时可以体现小组的有序分工、合作依赖。这不,也利于情感目标的实现了。
3.交往,需要互动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各个阶段,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观看,要参与到学生中来,掌控小组活动的进程。但是,教师一定要少说,适时点到、指导即可。学生在相对开放的研究空间里,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小组在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谦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围。
4.评价,指向过程
其实,评价的方式非常多样化。比如说:表示欣赏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态、一句话,可能就让学生兴奋不已。当然,为了长期的发展小组合作模式的学习,最好能够制定比较详细的评价、激励机制,坚持一套系统的评价方式。
通过一定时间的摸索,发现“四四四”合作学习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较利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基”。对实现学生的情感价值目标也有相当的作用,利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期待大家指导、提出宝贵的建议。
评论